彭文斌
时光简单地叠加、流逝,像一条与高铁平行的河流,也将火车上的故事储存于脑海里,组成一条长长的画廊,嵌进生命的骨骼中。
一
高莉萍做梦也没想到,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铁路正式职工,并在南昌市区买了房,兴高采烈地将一双儿女接到省城上学。
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。每次聊到这些年的经历,如今担任南昌客运段D6501次列车列车长的高莉萍都情不自禁地说,自己赶上了好时代。
刚进入铁路工作时,高莉萍是一名劳务工,跑南昌到北京的绿皮车。每次到终点站后,这个扎着马尾辫的瘦小女孩都要爬上爬下搞车厢卫生,擦顶棚,遇到酷暑天,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般。母亲心疼她,想让她换个工作。“不,我喜欢火车。”高莉萍执拗起来,像一头小犟牛。作为一名“铁二代”,她从小生活在铁路边,听着风笛声长大,那种骨子里的情愫岂是他人能理解的。
绿皮车的条件差,尤其到了冬天,烧取暖炉是个苦活。有一回,一名中年男子嫌车厢温度低,质问高莉萍:“你这是啥服务?连炉子都不烧。”高莉萍赶紧跑到取暖炉边一看,火旺着呢,只不过由于车底老化,供暖不理想。她只能拼命往炉膛里添煤,然而依然效果不佳,整个旅程,高莉萍脸上满是泪水和煤灰。
铁路不断变化发展着。高铁呼啸而来,当年的小女孩由于表现优异,从一名劳务工转为正式职工,并且成长为动车组列车长。
2014年11月,高莉萍第一次值乘动车,有点像大姑娘上花轿,瞧啥都新奇。眼前不再是满满当当的蛇皮袋和用床单捆成的包裹,换成了背着双肩包、带着精巧拖箱的时尚男女。动车追风一般的速度改写了出行的半径,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。车窗外大地辽阔,山水明媚,高莉萍感觉自己正行走在一个变幻的风景画廊里。
一天,日丽风和,火车从鹭岛厦门前往福州。高莉萍在巡视车厢时,看到几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正在兴奋地交谈着什么。原来,他们是福州大学的同学,此次特意返回母校参加六十周年校庆典礼,领队的是王教授。高莉萍立即为老人们泡上热茶,在得知王教授还有几位同学分散在别的车厢后,她主动调整座位,让这些难得一聚的老人们更好地交流。在列车抵达福州前,高莉萍和同事提早将老人们的行李搬到车门口。王教授感慨道:“如今的动车服务真好,姑娘,你的笑容真美。”下车后,王教授主动邀请高莉萍合影留念,还加了微信好友。从此以后,逢年过节,高莉萍总是能收到老人温暖的祝福。
这天,高莉萍无意间读到一首关于动车的短诗:
我看见云长满头顶/我看见水忙着制作镜框/我看见彩虹架桥/我看见动车/是一支神奇的画笔/目标指向远方
读着读着,她看见一个生机勃勃的人间。
二
在熟悉的人眼中,“铁三代”李欣是个灵动乐观、活力四射的女孩。祖父、父亲、姑妈,再到李欣,都跟铁路结下不解的情缘。一家三代人看着火车头从蒸汽机车、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。用李欣的话说,从小到大,生活里充满铁路的声音。
从部队退役后,李欣成为南昌客运段T147次列车上的乘务员。这趟车出赣西,途经湖南,再北上京城,名义上是特快列车,但遇上施工,有时也会晚点。有一段日子,这种慢节奏的工作让李欣提不起精神。
一个大雨天,列车从长沙站开出后,开始启动“晚点模式”,开开停停。李欣正在清理车厢卫生,一个年轻军人急火火地找到她求助。原本他在湖南老家探亲,因部队有急事召回,便立即赶了这趟车前往南昌,再中转去部队驻地。谁知,列车晚点将计划打乱,小伙子一时蒙了。李欣立即帮忙查询车次,联系改签,列车终到南昌后,她将军人送到车站工作人员身边,安排绿色通道,把军人送上前往目的地的火车。临别前,军人真诚地说:“谢谢,你真是帮了我的大忙。”
从此,李欣喜欢上了听“谢谢”两个字。在平淡的日子里,她找到了生活里那一抹不经意的温暖底色。
随着向莆线的开通,李欣通过招聘选拔,成为一名动车组列车长。时光变得如此温情,为李欣打开了一个新世界。
铿锵的车轮声里,动车像一道道优美的银弧,风驰电掣地驶过赣鄱大地,走向祖国四面八方。乘着高铁看山河,李欣越来越自信。
2021年12月10日,京港高铁赣深段开通,李欣担当首趟从赣州开往深圳的G2197次列车乘务工作。火车从赣州西站始发时便座无虚席,满车都是拿着手机、相机拍照的旅客,人人像过大年。不少旅客特意来体验这趟通往大湾区的高铁。车上喜气洋洋,不时有人围着李欣询问列车的运行时间、停站、速度。车到信丰西站,上来一对母女。小女孩七八岁模样,特别兴奋,满车雀跃奔跑。李欣担忧她的安全,赶紧上前提醒。“阿姨,我终于可以去看外婆了。”小女孩笑嘻嘻地说。一旁的母亲告诉李欣,孩子外婆住在定南县,以前回一趟家路上要折腾半天,逢年过节才有机会看望老人,现在坐高铁半个小时就到,以后周末都可以过去。这时,小女孩将一个新鲜的大脐橙塞到李欣手中:“阿姨,这是我亲手采摘的,妈妈说信丰的脐橙可有名了。”凝视着欢欢喜喜的小女孩,李欣的内心荡漾着温暖。
车厢里,李欣遇到那个年轻的合唱团,他们正在自弹自唱:“我在赣州等你来,这里的花儿都为你盛开。乘着高铁走过白色站台,穿越人海奔你而来……”一路歌声和口袋里的脐橙清香,跟着李欣,一直绵延到了深圳。
三
15岁之前,张博华没有见过火车,更遑论坐火车了。故乡在甘肃庆阳的黄土高原地带,到陕西宝鸡读书时,得坐长途汽车,每次蜷得两腿都僵硬了。
偶然的机缘,2011年9月,张博华成为南昌客运段南昌至西安列车上的劳务工。张博华对火车抱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,不过一到隆冬,考验便来了,南方的列车在冰天雪地的西北运行,开门是件闹心事。那次,列车停靠平顶山站,谁知车门外面结冰,瘦小的张博华用尽力气也无法打开,等待下车的旅客们焦灼不安,好在隔壁车厢的师傅闻讯赶来解了燃眉之急。更蹊跷的是,在洛阳龙门站,张博华再次遇到一模一样的情况,又是师傅出手救急。夜间休息时,张博华突发奇想:要是哪一天车门能实现自动开关,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。
这一天竟然神奇地降临了。2014年底,张博华担任南昌西开往深圳北D2321次列车的值班员。车门全部由火车司机在司机室操纵,统一开启和关闭,乘务员只管安心做好服务就是了。抚今忆昔,张博华感慨不已。
京港高铁昌赣段开通运营后,张博华调任G5044次列车的列车长。2020年4月的一天,列车运行在赣州西至吉安西区间,一个三四岁的男孩突发癫痫,两眼发紫,脸色铁青,其父母手足无措,慌作一团。巡视至此的张博华正巧看到孩子在咬舌头,知道事情不好。他记得有经验的老师傅曾经提到,千万不能让癫痫病人咬舌头,否则有生命危险。张博华一个箭步冲上前,毫不犹豫地将右手食指塞进了男孩嘴里。钻心疼痛涌遍全身,张博华忍着疼痛不动。目睹此情此景,旅客们无不动容,那对年轻夫妻更是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。好在同事及时送来医药箱,取出压舌板救急,这才“解放”了张博华的手指。他来不及擦拭血迹,立即联系120救护车。
如今,西北人张博华已经与英雄城融为一体,他在这儿娶妻生女,那个梦里都想坐火车的农村娃,用10年的光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风景。
偶尔,在出乘的途中,张博华会下意识地看一眼右手,食指上,留着一道清晰的齿印。他觉得,那是火车颁发给他的特殊勋章。
评论 |
|